企业卓越的心理基础

2015年07月09日

  优秀业绩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这个所有商业问题的最终源头一直困扰着我们。多年来,我们始终寻求着答案,从《追求卓越》、《基业长青》到《从优秀到卓越》,专家学者们孜孜不倦、始终如一。严峻的形势逼迫我们去寻找所谓的“灵丹妙药”,希望凭借哪本书提出的“五个关键”、“六个步骤”之类的“秘诀”而快功,所以一看见“秘诀”、“捷径”之类的字眼,我们就蠢蠢欲动。相应地,管理学界(目前已经扩大到了众多与管理多少有点关联的领域)每年都要推出几百本“揭秘”卓越企业的书籍,以及为众多商界精英写的传记,另外一些书则教你怎么新招迭出、怎么想个万全之策、怎么建立跨国企业、怎么让竞争对手无关紧要……遗憾的是,有了这些所谓“诀窍”、“秘笈”,成功的却不多见。
  当人们还在为寻找优秀业绩的成因而痴迷时,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教授罗维森(Phil Rosenzweig)的《光环效应》(The Hole Effect)无疑是一本醍醐灌顶的作品。该书的目的是:“纠正流毒于商业世界的某些错误观点,帮助读者适度质疑所读内容,培养提问能力以及批判的思维,略加修剪人们根深蒂固的幻想和温柔的希望。”该书的中心思想是:“我们对商业的许多看法受到了假象的蒙蔽。”该书计划解决的问题不是“优秀业绩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而是“为什么业绩优秀的原因难以琢磨?”
  严格来说,《光环效应》不是一本探讨商业之道和管理之术的书,而是一本深刻揭示商业理论丛林真实生态的书。商业理论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它的生产与传播从来都不单纯,而是牵扯了太多利益关系。但这个产业中很少有人坦率地指出其中复杂的纠葛,因为每个人都不想砸掉自己的饭碗(有点“潜规则”的味道)。因此,敢于说真话的罗维森教授反而成为一个少见的勇士。他指出那些口口声声宣称揭示成功秘诀或发迹道路的商业书籍,虽然自称科学严谨、思维缜密、研究细致,其实不过是编编故事,因此“不过就是说书人的水准”。对读者来说,学习先进的观念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及将可靠和不可靠的发现区分开的鉴别力。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光环效应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桑代克(Edward Thorndike)进行了上级军官如何评价下属的研究。在一次调研中,他要求军官从智力、体力、领导力、性格等方面给手下士兵的素质评分。结果让他大吃一惊。在军官们眼中,一些士兵似乎是“优等兵”,无论哪方面都优于常人,而另一些则是各方面都不尽人意的“差等兵”。军官们似乎一致认为相貌堂堂、身姿挺拔的士兵肯定射击百发百中、内务优良、多才多艺。桑代克称这种现象为“光环效应”(the halo effect),它的涵义是:人们在判断人或事物时,首先把人或事物分成“好的”和“不好的”两部分。当一个人或事物被列入“好的”部分时,一切好的品质便会倾向性地加在这个人或这件事物上,即“一俊遮百丑”。相反,如被列为“不好的”部分时,负面的品质也都是它的,即“厌恶和尚、恨及袈裟”。光环效应的实质就是把事物各种相互独立的、没有必然联系的特征予以叠加,统统赋予认知的对象。毕竟对大多数人来说,区别事物不同的特质不是件容易事,将它们都混为一谈倒是常见的趋势。在心理上创造并保持一幅连贯统一的图景,有助于降低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这符合格式塔学派(Gestalt school)的一个基本观点“完形”,即人们倾向于把事物知觉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但是光环效应很可能形成人们对事物“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认识偏差,下面的几个案例就充分展示了光环效应对公众认识的影响。

 

免责声明:机构动态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以及网友投稿,本网站只负责对文章进行整理、排版、编辑,是出于传递 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当前位置: 首页 最新知识 企业卓越的心理基础
本网站的一切内容只为更好的服务用户,并不保证所有的信息、文本、图形、链接及其他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内容仅供访问者使用参照,对因使用本网站内容而产生的相关后果不承担任何商业和法律责任!联系邮箱:15505413776@126.com

了解更多

@爱培训版权所有   鲁ICP备1102010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