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推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之船前行

2015年03月20日

  英国哲学家科林伍德曾说过“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儿童艺术教育思想的演变正是儿童艺术教育在历史发展中不断变革的深层原因。研究者、实践者与现实的对话、碰撞、思考,推动了儿童艺术教育的前进。了解熟悉这个对话过程,也是我们把握未来的一种方式。

  沿着中国儿童学前教育思想发展与变革的历史主线,其艺术教育史呈现三个演变阶段。

  1、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复苏期: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育人目标: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10年,幼教管理体制被破坏,师资匮乏。此时,“文艺为政治服务”作为一项口号和目标,影响着幼教的内容和形式,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凸显政治化、成人化倾向,忽视了幼儿年龄特点。

  随着结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为全党工作重点, 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强调“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随着儿童艺术教育体系逐渐恢复,儿童艺术教育开始复苏,它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偏重社会发展需要的艺术教育价值倾向。社会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使得学前艺术教育把发展儿童智力放在重要位置;二是强调本位,尤其注重艺术技能。后,建国后引进又遭破坏的苏联分科学前教育模式得以恢复,这种模式强调艺术本身的逻辑,关注儿童艺术学习结果;三是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实现艺术教育目标,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教材、教法。十年导致的教材匮乏,使得教材建设在这个时期显得尤为重要。可因教师往往将重点放在音乐、美术的教材教法上,使儿童的艺术教育活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儿童生活。

  政策支持

  1979年7月,全国托幼会议工作召开,明确提出应“加强对婴幼儿的保健和教育工作”。

  1979年10月,《城市幼儿园工作条例(试行草案)》颁布,其中美育目标是“教给幼儿音乐、美术、舞蹈等方面粗浅的常识和技能,培养他们对艺术的爱好。”

  1983年10月,教育部颁发《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与总的培养目标,结合幼儿年龄特点,提出了向幼儿进行初步的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

  2、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发展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育人目标:素质教育

  在此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冲击了国人传统的“重集体、轻个体”价值取向,激发了个体潜能的发挥,加速了主体意识的觉醒。与此同时,我国基础教育中“以书本为中心”的系统知识教授和“分数崇拜”的应试教育在八十年代越演越烈,与之相对的“素质教育”理念应时而生。

  在此背景下,伴随着国际国内儿童艺术教育领域合作的加强,一些学前教育工作者尝试深入研究儿童艺术心理。这些探索有主题课程背景下的儿童艺术课程与艺术领域课程,打破了艺术课程与分科教学一统天下局面,有综合艺术教育与儿童艺术欣赏教育等,还有不少教师开始探索“游戏化的艺术教学”。此时的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日益凸显审美价值,开始关注儿童的发展,重视儿童的学习、活动、经验。在交流、学习、模式、反思中,儿童艺术教育发展的方向逐渐明晰。

  政策支持  1985年3月,中共中央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国民素质,要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1986年3月,第六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关于第七个五年计划的报告》指出,“各级各类学校都要认真贯彻执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方针”,这是国家计划中第一次提及美育。

  1989年11月,《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年-2000年)》提出学前儿童教育的目标是“到20世纪末,在幼儿园进行多种艺术活动,入园儿童普遍受到良好的早期艺术教育。”

  1998年12月,教育部颁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素质教育应从幼儿阶段抓起。

  3、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全面探索: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育人目标:教育要“以人为本”

  20世纪90年代末,网络时代的来临逐步推动着社会迅猛前行。为了适应社会的急剧变化,终身学习成为必然与必需。教育必须立足未来。21世纪的基础教育,把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健康的个性发展、为适应未来变化所必须的自我教育、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初步形成作为最重要的任务,这与传统教育中把基础主要定位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的训练有很大区别。

  信息化、全球化、多元文化交融的社会情境中,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进入全面探索时期,很多教育从业者开始从多的视角研究相关问题。在教育部颁布和实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实行)》以后,儿童艺术课程随学前教育课程一起进入深化改革阶段,出现了民间艺术教育、生态式艺术教育、体验式艺术教育等多种教育理论与形态。学前艺术教育逐步形成了以儿童发展为本,多元价值共存的价值取向。同时兼顾儿童发展与艺术文化传承,日益重视体验、探索、对话,有一种走向多元、融合、生态的发展趋向。

  政策支持  2001年6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规定“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任务。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规定了幼儿园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大领域的教育目标、内容与要求、指导要点,为新世纪我国学前教育包括儿童艺术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

  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理念。

  2008年9月,在教育部下发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意见》中提到,“艺术教育对于提高学生审美修养、丰富精神世界、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意识,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把艺术教育提到应有的位置。”文件中初步肯定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2014年初,中国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建立评价制度,促进艺术教育规范发展,将学生艺术素质纳入升学考评机制。

  在教育部2015年1月29日发布的《关于做好2015年高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工作的通知》中,严格要求艺术特长生文化*。与此同时,包括北京在内的多个省市,也纷纷出台政策,在“小升初”和中考时或减少、或直接取消艺术特长生。据专家解读,此番政策调整,是要遏制艺术教育功利化倾向回归“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初衷。

  2015年3月2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会议中表示,我国将从五方面推动学校美育工作,努力实现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参加至少一项美育活动,培养一两项艺术爱好。

  发展至今天,儿童艺术教育取得的*让人惊叹。然而,其存在的问题也常让我们反思。如艺术教育利化、技能化倾向仍很严重;艺术教育理念先进、实践却相对落后;随着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发展水平地域差距明显等。

  解决这些问题,推动儿童艺术教育不断前行,通过高质量的教育真正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需要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幼儿园、家长的不断努力。笔者认为,这种努力并不是一种用尽全力握紧孩子的姿态,而是用力张开双手,还给孩子奔跑的自由。而观念力量的推动,才能最终让这些弱小且纯真的灵魂在教育中真正的成为他们自己。

免责声明:机构动态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以及网友投稿,本网站只负责对文章进行整理、排版、编辑,是出于传递 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当前位置: 首页 最新知识 观念,推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之船前行

了解更多

@爱培训版权所有   鲁ICP备1102010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