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艺术教学中语言表演技巧的探索

2015年04月07日

少儿艺术表演中语言表演的启蒙,大多从讲故事、朗诵中开始,其表演作品主要来自民间童谣或相关的儿童文学作品。首先,掌握儿童文学的语言符号理解作品与表演融合;其次,感受儿童文学的文学形象,能表达出文学形象;再次,启发挖掘少儿的艺术感悟,发展少儿的联想扩展能力,使少年儿童在一个正确的艺术教育方式指导下健康成长。

儿童对艺术的感知是一种天性,它伴随着儿童成长。刚出生不久的婴儿,对节奏明快、韵律和谐的儿歌,就很敏感,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引起他们感觉上的愉悦。随着年龄增长,幼儿对文学的需求更加积极主动,他们喜欢听故事,喜欢朗诵儿歌和童诗。进入学龄初期的儿童,他们开始对童话、寓言、生活故事发生浓厚的兴趣。到了小学高年级的少年儿童,对文学的爱好更加广阔,科幻小说、神魔小说等成了他们爱不释手的读物,对那些反映他们生活的文学作品有着更强的亲和力。

优秀的童谣、儿歌及儿童文学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用儿童的视角去看世界、看儿童、看生活,写世界、写儿童、写生活,轻松、快乐,充满游戏精神,让孩子们喜闻乐见,乐于接受,使他们沉醉其中。儿童欣赏文学偏重直观感受,关注作品中形状、声音、色彩的动态描绘,对新奇的故事情节比较感兴趣,对人物命运更加关心,也易于情感投入,往往忘了自己是个现实中的人,而与作品中的人物同苦乐共悲喜,一旦被作品中的形象所感染,就会全身心地沉浸于那个虚构的世界之中。

一、儿童文学语言符号与儿童表演的融合

符号学将文学看成是一个由符号构造的精神世界。文学读解要寻绎文本的意义和价值,也就是要寻绎文学符号的意义和价值,因为文学符号是文学意义和价值的载体。一般认为,语言是表达思想的符号系统,其中词是符号,句子是符号链,由词和句子组成的讲话或文章是符号的集合体。英国学者特伦斯·霍克斯阐述关于语言的功能时认为:“当语言用来传达信息时,它的认知或指称功能就发生作用;当语言用来表明说话人或作家的情感态度时,它的表达情感的功能就显示出来。”可是,书面语言是文字符号,本身不具形象性,要想办法把它变成形象,要使儿童获得一种切实的审美体验。就如法国作家法郎士在《乐园之花》曾说:“书是什么?主要的只是一连串小的印成的记号而已,它是要读者自己添补形式色彩和情感,才好使那些记号相应地活跃起来,一本书是否呆板乏味,或是生气盎然,情感是否热如火,冷如冰,还要靠读者自己的体验。换句话说,语言符号的抽象性质,使它所创造的形象和表达的情感失去了直接可感性,儿童想要通过文本感受艺术形象,就必须用自己的认知和分析去融化语符,重构形象,使作者的经验、情感由凝固的物化形态,重新变化为流动的观念形态。 按照心理学知识,儿童的认知过程是从环境中接受信息、贮存信息、按需要提取和操作信息,然后作出外显反应。信息加工把认知过程中感性部分(如,感觉、知觉、注意与记忆)与理性部分(思维)结合起来成为一个从输入到输出的完整的控制系统。而儿童与成人不同,成人有一定的阅读和生活经验,很容易在再造想象中将文字符号转化为脑海中的形象,儿童由于年龄与审美经验的不足,对文字美的内涵往往难以把握,就需要教师蹲下来,用儿童能够理解的方式去唤起他们的审美体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以使其充分感受文学的魅力。如排练《心灵之约》这个故事是讲述一个家庭困难,又失去母亲的小女孩在城市好心人报亭主人的帮助下,借助一根电话线和一个根本不存在的电话号码,实现了人间和天堂、心灵与心灵连接起来的愿望。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如何让儿童理解故事,要身临其境,体现一个“讲”字,把这个真实的故事当成自己的一段真实的经历,小女孩羡慕城里孩子跟爸爸妈妈打电话交流感情的方式,也想享受一次打电话给亲人的感觉,于是每一次来到报亭前徘徊,内心的忐忑不安引起了报亭主文叔的注意,在讲这段故事时演员表演重在通过人物内心感情的细腻变化和人物间的对话来表现出此情此境,要求表达自然、生活并真实可信。但表演者是个八、九岁的小姑娘,从小生活在城市,很难体会到故事中小女孩的处境,在排练时也进入不了规定情境,更谈不上直入人物内心,所以我们特意安排她去观察体验生活,我要求演员,到居民小区的报亭去观察体会生活,报亭的电话机放在哪里,卖报纸的阿姨在做些什么?把看到的所有真实场景都要记在脑子里,那么在讲述过程中就会浮在眼前,让孩子们一点点的把语言符号(文字)变成生活内容,慢慢的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观察人物后很有效果,语言表现再也不是语言文字的读白,表演时没有以前的城市孩子的自信,而是农村小姑娘第一次打电话时的试探和胆怯,最后把自己心里话,轻轻的说给妈妈听,真情也随之自然流露出来。

二、表情和动作是表达儿童文学作品的辅助体裁

儿童读者在语言符号的感染下,经过想象和联想,便可在头脑中唤起一系列相应的具体可感的文学形象,如何把这种具体可感的形象展现出来?除了从内容和感情的需要出发,并且更离不开更替动作的有机配合。表情和动作本来就是语言表达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说,言语是语言表达的主要载体,那么,表情和动作则是必不可少的辅助载体。它可以使你的语言生辉,而且这种无声的语言,有时比有声语言作用更大。

表情是什么呢?表情一般是指用面部的变化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个问题,我们把它分成两个部分。

1、眼神

面部表情最重要的是眼神的作用。“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们在日常交谈中,总是注视着对方的眼睛。你朗诵、演戏,面对众多观众,他们注视你的一言一行,特别注视你的眼睛。

当你开始朗诵时,你的眼睛仍然要注视着观众,表示我在对您说。用眼睛去抓观众,别不去看观众,要主动和观众交流,在朗诵过程中,有时为了介绍故事人物、场景、物件的位置;还有你的眼睛“视之有物”,如高山、平原、骏马等,要把文学作品中的一山一水表现得有血有肉。所以,教师提醒学生把自己平时观察生活和看到听到的累积在一起,你的脑子里就才能有一个“视像”,作品的真实重现!

2、面部其他器官和表情

眼睛在面部表情里最重要,但面部其他器官,像鼻子、眉毛、嘴的变化,也能配合眼睛做出表情来。牌子的一吸一纵,眉毛的一蹙一扬,眉头的一皱一展,嘴的一撇一撅、一嘬一咧,嘴角一上一下等,都能表达出不同的情感来。面是这些器官想做出表情,又都离不开面部肌肉的作用。面部肌肉的一紧一松、一张一驰,也能表现出喜相、悲相、惊相、善相、恶相来。著名表演艺术家谢添老爷爷的变脸表演,充分表现出他表演的功力。所以表达作品内容与表情内容紧紧的结和起来,要身临其境,融入为作品中去,把握好每一个人物内心感情的细腻变化,加上生动的语言、眼神和面部表情,这样文学作品就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了。

另一方面,手势是帮助表达另一个重要手段。表达作品时*离不开手势,表示了不同的含义。如:两手一摊----表示无可奈何;一只手攥拳向下一挥-----表示决心一定;等等,一举手一抬足,无不在帮助表达自己语言的情感和内容。

手势动作要和文学作品有机结合,重要的是自然。有人讲故事时,设计了必要的手势,但手势十分僵硬,有的却像舞蹈动作,这都让人看上去不自然、不舒服。另外手势和语言要同步进行,不能超前摆上去,如果要与表达的作品内容分家了,这样的手势还不如不要。

三、培养少儿的艺术感知与少儿的联想扩展能力

因为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够发达,他们对作品中的场景、情节、人物、内涵可能一时难以有豁然领悟的感受,需要在对作品的反顾中重新整理,逐渐得以领会。而回味的过程,教师可充分运用各种方法与手段有效地激发儿童的情感,使儿童在情感的触动下牵引想象,进而在飞扬的想象中产生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如,回味《和时间赛跑》这一篇文章时,让儿童在进一步体会“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联想与珍惜时间有关的格言;也可以利用音乐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讲讲珍惜时间的小故事;或让学生用画笔描绘珍惜时间的画面。这一过程用故事、音乐或画面来渲染气氛,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往往充满激情、充满想象、充满灵感。它不仅有助于丰富儿童的内心情感世界,培养想象力,使儿童体悟到文学的情感美与形象美,而且直接关系到儿童对文学本身的理解与接受程度。

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基本规律是:三至四岁的幼儿,以童谣、歌谣为主要内容,让其初步熟悉韵律、情感,语言表达清晰、自然,五至六岁容进讲故事,表演小品等内容,发音、吐字更加准确、流畅,把握人物,掌握节奏变化更加到位,让其表现的故事内容有深刻的认识,稍大一点的儿童,即可对艺术表演、艺术感知有较强的能力,语言运用自如,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从而为以后的成长和发展奠定的良好基础。

免责声明:机构动态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以及网友投稿,本网站只负责对文章进行整理、排版、编辑,是出于传递 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当前位置: 首页 最新知识 少儿艺术教学中语言表演技巧的探索
本网站的一切内容只为更好的服务用户,并不保证所有的信息、文本、图形、链接及其他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内容仅供访问者使用参照,对因使用本网站内容而产生的相关后果不承担任何商业和法律责任!联系邮箱:15505413776@126.com

了解更多

@爱培训版权所有   鲁ICP备1102010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