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意大利:从锡耶纳到佛罗伦萨

2015年04月16日

  初到意大利,第一站就是要前往报读语言预科的地方 —— 一个叫做锡耶纳的小城。当初选择这里学语言,只是因为它距离要报考的佛罗伦萨美院相对较近。在这之前,只知道这是一座中世纪山城,每年都会有一批批学语言的外国人都来到这里,经过几个月的语言集训,再纷纷前往各个大学,开始正式的学习。
  本来只当这里是个中转站,学完这几个月就拂袖而去。可等到亲身来到这座小城,才真正被它吸引住了。锡耶纳的美,不身临其境是无法体会的。走在弯弯曲曲的小道上,中世纪的楼宇耸立在两旁,密集且高大。这样的气势本应让人有一种压迫感,然而由于墙体都是红黄相间的搭配,古朴而又和谐,被包裹在其间不但不觉得压抑,反而有一种归属感,让人不知觉间融入这样一个浑然一体的氛围里。
  在锡耶纳是不用担心迷路的,一是因为城市确实不大。几天下来,几条主干道早已烂熟于胸。更重要的是,它的城市布局带有很强的方向感。无论大街小巷,全都会聚集到市政府大厅前的Campo广场上。*常见的情况就是从密不透风的楼宇间穿梭出来,眼前忽然呈现出一片豁然开朗的天地。
  其实不只在锡耶纳,广场为中心的布局是意大利传统城市布局中*有特色的地方。它最初的目的原是为了促进商业的发展。在这里,节假日会摆上摊位,大家都可以聚集在此淘换自己需要的物件,有的是生活必需品,有的是古玩或装饰品,还有些是各地方的特产,可谓琳琅满目,一应俱全。
  如今,集市虽然仍然存在,然而早已不再肩负发展商业的重任。广场更多时候则是人们休闲聊天的场所,或是举行音乐会等大型活动的不二选择。
  锡耶纳的Campo广场又有些特殊。它被精巧的设计为半圆形斜坡式,俯瞰形如一个庞大的贝壳,视觉上极具向心力,明显感觉到一股力量往市政大厅方向凝聚起来。并且,这样的设计在功用上有效的缓解了积水问题,无论下多大的雨,都会在*短时间内流向低处的排水沟,从而保障了第二天活动的顺利进行。当然,要想真切感受这种设计的人性化,还是要亲身去体验的。挑一个没人打扰的午后,带上一些吃食,随性的往广场的斜坡上一躺,仰望天空中缓缓移动的白云,或俯视前方一群群瞪大眼睛,等待喂食的野鸽们。一阵阵无法形容的放松感,以及一股没来由的优越感会不自觉悄然上身,无法自拔。
  当然,语言阶段的学习无疑是重要的。虽然在国内已然经历了半年的课程培训,开始上课时还是不太能适应全意大利语授课的节奏。好在教授们都比较有耐心,能想出各种方式和学生互动。大家也是相当的积极,刚学会点俗语什么的就要千方百计的用在日常对话里。另外不可否认的是,老外开朗的性格在这方面确实有一定优势。才没几天,几个不同国家的人就在一起开party,用磕磕绊绊的口语表达着自己的看法。由于大家都不是本地人,共同话题也变的更多了些。慢慢地,才知道他们不全是要在这里读大学的。其中有因为加班太多才来这里偷闲的日本女孩;也有抱着对足球的伟大理想而渴望来一试身手的塞尔维亚小伙儿;还有在本地已经小有名气的印度转饼大妈,怀揣着对意大利披萨的崇敬之情,不远万里来这里寻求进一步的深造……当然还有更多更奇葩的理由。总之,不管大家抱着什么样的目标,毕竟能在这里相遇,也算是一种缘分吧!
  眼看在锡耶纳的生活就要接近尾声。大家都纷纷互送礼物,祝福彼此能有个美好的前程。我也收拾行李,准备前往未知的佛罗伦萨。
  不同于锡耶纳,这里的学习更丰富一些。通俗地说,也就是更麻烦。开始着实让我们这些新生苦苦摸索了好一阵子。
  其中*大的不适应就是选课。哪些是必修,哪些是选修,很难在开学的时候一一知晓。由于每门课的开课时间是陆陆续续进行的,所以经常出现虽然手里拿着科目表,却不知道什么时候开课的情况。又总怕错过报名的时间。就这样东打听西打听,直到最后得以注册上才踏实。后来才发现,这原本都是不必要的着急,甚至有些课推迟了半年也不足为奇。用当地人自嘲的话说:“因为我们在意大利啊!”言外之意就是,不靠谱又能怎样,反正我们早就习惯了。
  真是佩服他们能有这样良好的心态。不过细想想,倒也有点道理。日常生活中真正值得锱铢必较的事情好像并不多。尤其在这种环境下,经历几年的磨炼之后,连我们这些外国佬的耐性也都被不同程度地培养起来了。
  其实这也算不上什么大的弊病,每个社会都会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好在精力充沛的意大利人能把剩下来的时间毫不浪费地用在适合自己的特长上面。比如艺术、比如吃喝、再比如穿着……
  意大利人好打扮是出了名的,要不也不会诞生出那么多奢侈品牌了。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尤其是男人,无论长相如何,一定是要倒饬得精神抖擞的才出门。如果遇上看歌剧,那更是要一身的晚礼服,外加一个同样夺目的女伴。好像只有这样才能凸显自己与众不同的品味。
  与穿着讲究相配的是,几乎人人还都有一张好嘴。甚至言辞上的挑剔一点也不逊色于对外表的注重。说的好听点,就算是他们都能够保持一颗诙谐的童心吧。
  记得一次和一个女生去买披萨。我刚要掏钱时,那女孩一下子拦住了我。只见她慢慢从包里掏出一个满画着ketty猫小盒子。打开一看,原来里面塞着一摞摞的钢镚儿。我立刻领会了,便不再争着付钱,而是在一旁等着她数好钱后,交给披萨店的老板娘走人。大概是由于时间有点长,也可能是嫌弃零钱太零。冷不丁就听老板娘嘴里冒出一句:“你们是在教堂么?!”拜托,你见过有谁在布施的时候还会这么认真的数钱!
  当然,大多数人还是挺友善的。不过好说闲话确实也是他们的一大共性。不管跟你熟不熟,只要他觉得闲在,就会找机会东拉西扯。话题也是五花八门,从他老家的奶酪怎么怎么好吃,到贝卢斯科尼如何如何的不靠谱,再然后又开始羡慕我国土豪群众的与日剧增,把他们每年生产的数百辆法拉利统统收入囊中。好在我是抱着长进语言的心态,倒也不觉得罗嗦,只是诧异他哪里来的那么多不相干的话题。
  由于身处在这样一个随和的国度里,几乎所有认识的意大利同学后来都成了朋友。然而,要说到真正的友谊,那还是得从同胞兄弟中寻找。一来由于成长环境都差不多,可聊的话题也就更随意,更宽广,二来不用担心文化造成的理解障碍,相处起来也更放松。虽然有时候也怀疑这样是不是有点浪费这几年宝贵的留学时光。就像老外说的,中国人都有点保守。但是本人觉得根源还是在于咱们的文化凝聚力出奇的强大。随便的一声哼唧就知道彼此要传达什么意思了,不需要像他们那样连比划带语言才能清晰的理解。
  当然这只是个人的一点看法。其实,这几年像这样的自我矛盾一直就没有断过。不只是我,几乎所有带着求学梦想来到这里的年轻人,总是在琢磨一个问题,来这儿是为了什么?
  在意大利学艺术自然是适合的,无论是从它文艺复兴的传统,还是在世界美术史上的地位来看。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所谓的传统也渐渐消亡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波又一波的新理论新学说。从二十世纪初的未来主义开始,到六十年代以Fontana为代表的空间主义。短短几十年就诞生出至少20多个大大小小的艺术流派,而且每一个都是对前一个的致命性颠覆。当然这种颠覆并不单纯是艺术家的一厢情愿,大多是随着工业和社会变革而相伴而生的一种感知。并且,这种感知直到如今还在继续着。走在大街小巷都可以明显感觉到,艺术和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也越来越难以区分。
  相反,传统的技艺和审美要么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要么早已被丢弃。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博物馆的名画前会聚集有那么多惊叹的目光。我想那不只是对艺术,更是对自身历史的一种崇敬和怀念之情。
  写到这里,差不多该结束了。最后要说的是,我们总说留学,其实留学本身和在国内读书并没有什么不同,真正不同的只是在于每个人看待这种异乡生活的方式。

免责声明:机构动态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以及网友投稿,本网站只负责对文章进行整理、排版、编辑,是出于传递 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当前位置: 首页 最新知识 留学意大利:从锡耶纳到佛罗伦萨

了解更多

@爱培训版权所有   鲁ICP备1102010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