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口传与非物质遗产”——古琴的保护和抢救

2015年06月07日

  二OO三年十一月七日,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中国古琴被列为人类口传与非物质遗产。古琴的申遗成功和中国入世、上海申博、昆曲申遗成功一样是值得庆贺的一件大事。回顾古琴申遗成功一年来古琴的发展和现状,有识之士都认为有必要对古琴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抢救进行呼吁。
  一、古琴的地位——国粹、国琴
  古琴艺术是中华艺术宝库中晶莹璀璨的艺术珍品,是世界古今文化艺术中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积淀*深厚,可谓博大精深的国粹艺术,从伏羲削桐为琴,至今三千多年来,先辈们为我们留下了二百多部琴谱,三千多首琴曲以及关于古琴的诗、词、歌、赋,形成琴道、琴论、琴谱、琴家、琴斫等科学系统的琴学体系。从古至今,人们都把古琴作为琴、棋、书、画四大雅品之首,可见古琴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是至高无尚的。
  古琴是高雅艺术,是高层文化人自娱自乐抒情述志的艺术门类,也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民族音乐艺术,诗经中就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佳宾,鼓瑟鼓琴”的诗句。古琴艺术对中国古老文明,及我们祖先的温文尔雅个性形成产生巨大影响。
  魅力无穷的古琴音乐使听者有“绕梁三日”之感,孔子听琴“三月不知肉味”,伯牙弹琴“沈鱼出听”,成连抚琴使“六马仰秣”,出身贫寒的司马相如因弹琴,博得卓文君的爱情。楚庄王迷恋琴艺,当他得到“绕梁”琴后整日弹琴,七日不临朝。……古琴艺术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经典,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缩影和活化石。古琴不愧为中国的“国琴”。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思想观念儒、释、道各种流派无不对古琴印记深刻的烙印,班固《白虎通》承袭儒家《乐记》思想,认为“琴者,禁也,所以禁淫邪,正人心也”。东汉刘向《琴说》琴能“明道德,感鬼神,美风俗,流文雅。”明代徐        青山《溪山琴况》崇尚古琴的“中和、古淡、雅正”是中华琴道融儒、释、道三家思想于一炉的集大成者。因此中国古琴是中华古圣先贤留于后世之国宝艺术。
  二、古琴的历史——帝王文人参与
  据传古琴始于“伏羲削桐为琴”, “神农绳丝为弦”。黄帝曾用古琴定宫商,唐尧用琴歌南风,舜作五弦之琴,文王吊子,武王伐纣各为古琴加一弦,成为文武七弦琴。齐桓公收藏名琴《号钟》,楚庄王酷爱名琴《绕梁》。隋文帝儿子蜀王曾造琴千张,宋太宗赵胤义曾造九弦琴,明朝露王督造古琴二百张流传于世。宋徽宗取天下名琴藏于宣和殿,名曰“百琴堂”。历代文人雅士和古琴结缘亦不甚枚举,孔子非常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他所弹的琴称为“仲尼式”。又如“邹忌说琴谏威王”,伯牙弹琴遇知音,摔琴谢子期。嵇康临刑弹《广陵散》,诸葛亮城头弹琴唱《空城计》等等数不清的有关古琴的传说和美谈已使古琴的艺术价值超过了一般的乐器。使古琴的文化内涵远远超出了音乐的范畴。使中国古琴艺术精髓上升为一种新的精神、理念和哲学基础。这是世界文化史上独树一帜的艺术精粹。
  三、古琴发展的机遇——申遗成功
  在外国人眼里,中国古琴是崇高的东方文化的代表和象征,美国旧金山交响乐团团长爱丽丝夫人在扬州听完琴曲《渔樵问答》后,赞不绝口说:“中国古琴艺术是世界上杰出的音乐艺术,比交响乐更具深刻的感染力”。
  一九八六年《法兰克福日报》有篇题为《寂静的音响来自中国》称“没有任何乐器能在体现中国伟大的传统文化气息能力上与古琴相比……”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遗产处处长爱川纪子谈及古琴未来和发展趋势时说:“我持乐观态度,我认为把古琴介绍给全世界人民是很有意义也很必要的一件事”。
  二OO三年十一月七日,中国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古琴的申遗成功,为古琴艺术的定位找到了依据,为古琴的抢救、保护、继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它预示着古琴将超越国界,超越民族,为全世界人类所认识,所接受,所欣赏,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文化财富。从世界文化的角度来审视古琴,人们会感到古琴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从中国文明史角度来审视古琴,中国古琴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国宝乐器,同志“”思想是关于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科学论断,中国古琴艺术不是老古董,而是中国能屹立于世界民族艺术之林的先进文化的代表,根据和平发展战略思想,中国古琴应成为和平的使者,成为世界和平的吉祥物,古琴完全可以代表中华文明作为国礼走出国门,像日本古筝一样成为国际性的乐器。
  四、古琴申遗成功后的现状——遭受冷遇
  在纪念中国古琴申遗成功一周年之际,古琴的发展和现状令人堪忧,古琴艺术是古代文人自娱自乐、抒情述志的艺术品种,当今大学校园里吉他、提琴、西洋管乐随处可见。大学生、研究生却很少有人学弹古琴。中国古代各朝代的上层人物都热衷于古琴,可当今,各级政府中和基层干部中无法寻觅古琴知音。目前少儿钢琴、少儿古筝热遍全国,可作为“国琴”的古琴却被视为高不可攀的艺术而被冷落在一旁。中国人当中不知琴为何物,分不清古琴、古筝的大有人在,有很多影视中经常出现古琴,可某些大编导却在自己的大作中让演员“弹琴出筝声”。甚至把古琴倒着扑打就算弹琴。中国古琴的现状,从这方面来看,到了非普及不可的地步,再这样下去乱弹琴,会闹出更多的玩笑,甚至会被国际舆论耻笑。古琴的现状仍然是知音难觅。某些资深评论家认为古琴已成为“博物馆艺术”,在不久的将来古琴将会死亡。难道古琴真的到了绝响的地步了吗?果真如此,我们这一代将成为千古罪人,海内外琴人都在大声急呼:古琴要保护,古琴要发展,古琴不能消亡。文化部应立项,把古琴定为应立即下大力抢救的文化遗产。对古琴遗产的抢救、发展、推广给予全方位的、及时的支持,各级政府应把抢救古琴遗产弘扬琴艺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
  下面我们对比一下同为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代表作名录”的昆曲与古琴的不同遭遇。
  中国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人类口头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并采取一系列保护振兴昆曲的措施:
  1、2001年6月8日文化部召开了保护和振兴昆曲艺术座谈会。孙家正部长,潘震宙副部长都作了重要讲话。各省文化厅均派员出席。
  2、文化部制定保护和振兴昆曲的八项措施,文化部昆指委制定昆曲保护十年规划,和八项措施,其中第一条确定昆曲为国家重点保护艺术,制定长期稳定的扶持政策,并向财政部提出申请,要求设立京昆保护和发展专项资金。
  3、2001年文化部正式批准在苏州定点举办昆剧艺术节并由江苏省政府批准在苏州建立中国昆曲博物馆。
  4、2002年11月全国政协京昆室组织专题考察团赴全国考察并将昆曲艺术现状考察情况报送国务院,为此作了重要批示。全国政协科、教、文、体委员会向国务院呈交了《抢救振兴昆剧,刻不容缓》的报告。
  5、昆曲申遗成功后,由政府政协牵头和各地昆曲社,开展多种形式的庆祝活动,各种媒体也争相报道。
  与昆曲相比,中国古琴申遗成功之时二00三年十一月七日直至二OO四年十一月七日一周年期间,海内外琴人基本没有参加过政府牵头举办的稍有规模的古琴活动,也不知道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古琴的抢救和保护采取什么措施。媒体关于古琴申遗成功及庆祝活动报道极少,让群众特别是既喜爱昆曲又喜爱古琴的人士感到不解,同样是申遗成功的昆曲和古琴怎么会形成一热一冷的强烈反差?这也是古琴遭受冷遇的*有力的说明。
  尽管得不到政府有关部门的任何支持,中国各地的古琴社团,包括海外琴人还是以强烈的责任感和极大的热情组织、参加各地琴社举办的各种庆祝活动、教学培训和琴人雅集。各地琴社在资金、场地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坚持以弘扬琴艺寻觅知音为宗旨,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国琴会、北京古琴研究会坚持每月一次雅集,上海、长沙、杭州、昆明、扬州、镇江、天津、常熟、成都等地琴社纷纷开展古琴活动和琴人雅集。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于8月28日主办、中国琴会承办了“2004全国古琴大赛”,这是中国古琴史上首届规模*大的比赛。来自全国三十多个省市、港、台地区以及美国、日本的参加比赛的上至六十多岁、下至六岁的成年、青年、少年、儿童组各年龄段的选手就达二百多人。同时还举办了首届全国精品古琴制作比赛。中国民族器乐学会还创意举办56个民族、56朵花,56张古琴迎接建国56周年的系列活动。而所有这一切,全都是琴界的有识之士自筹资金、自食其力的义举。
  近年来,在古琴申遗成功前后,各地学琴、弹琴、赏琴、藏琴、斫琴的趋势有升温之势:北京大学古琴社就有400多名大学生成员,而北京市少年宫古琴班近些年更是逐步掀起了少儿学古琴热,已有百余名五岁至十几岁的少年儿童经过了学习,在全国古琴考级、全国比赛中取得优异*。最近的一次招生,又有20多名少年儿童儿报名学习古琴。
  在中国,古琴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喜爱古琴,喜欢听古琴的人难以计数,某美院一位画家喜欢琴但不会弹琴,他已买了七张琴了,还想买琴。有一位哈市中文教授从小喜欢古琴,因找不到老师未能如愿,于是把希望寄托在小女儿身上,四岁就开始让她听古琴CD并到扬州为她买了一张好琴,如今她已七岁了,只想听古琴,又想学古琴,于是暑假带她到南方找老师……全国喜爱古琴艺术的人越来越多,有的已成琴迷琴痴,这也是古琴可以继承和发展的社会基础。
  五、古琴的前途——关键在重新认识
  古琴艺术要不要抢救、保护,古琴艺术能不能继承和发展,这是关系到国家文化建设事业的大事,这里有一个对古琴重新认识的问题,也影响到政府领导对古琴的看法。
  有一种观点,认为古琴是古代文人自娱自乐之器,不是表演艺术,不适应大庭广众。
  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古琴从诞生起就具有自娱和娱人的双重功能,文人琴家当然是属于自娱范畴,他们大都弹给自己听,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但古代还有一大批职业琴人及宫廷乐师,他们以古琴演奏为业,是在实践古琴娱人的功能。我们把这种称之为艺人琴,仲子期能从伯牙的演奏中感悟到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的意境。当今古琴音乐会都是一个话筒,一张琴,一人弹琴,百人听,这难道说古琴不是表演艺术不适合大庭广众吗?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古琴远离时代,与现代人不能产生共鸣,古琴不宜创新也不要发展。这是制约古琴发展的又一种错误认识。
  古琴是中国音乐文化灿烂的极品,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积淀,由于他出身高贵一直被当作帝王文人的专利,与人民大众相距较远。在中国各历史阶段都有“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的现象。但这不是古琴乐器本身的问题,而是乐曲需创新的问题,即便如此,仍然是“士无故不撤琴瑟”。撩开古琴神秘的面纱,古琴不是法器,而是一种民族乐器。在当前青少年学琴人数不断扩大的今天,古琴应和古筝、二胡、琵琶等民族乐器一样得到推广和普及。古琴的缺陷是音量不大,但扩音电声设备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可以使古琴的音响变得更理想。古琴是寂静的艺术,在物质文明不断丰富的繁华喧嚣的时代,人们处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身心疾患者与日俱增,多听一些古琴音乐便多了一份宁静,多一人学琴,多一个知音,好似红尘浊浪中多了一股纯澈的清流。这就是古琴的魅力,这就是古琴能与时代产生的共鸣。
  我们应借鉴古筝推广普及的经验,走群众化、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道路,首先加强师资培训,十年前笔者就说过,诸葛亮应走下城头当园丁,不要再唱空城计。国家应大胆提出古琴普及,在全国中小学生中推广古琴。青少年学琴的多了,让他们“有绕梁三日”,“三月不知肉味” 之感,网吧、游戏机吸引力就会大大减弱了,要让青少年成才,中国人的法宝还是琴、棋、书、画。这是艺术教育,也是素质教育,同时又是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理想教育的重要手段,这也是对古琴艺术*好的保护和抢救。在此基础上音乐院校就可多设专业,培养大批专业化的演奏人员、职业教师、作曲队伍和研究人员。专业化、职业化的队伍壮大了,古琴群众化和化群众的问题就解决了,古琴就会更加普及了。
  关于古琴音乐创新和发展的问题,任何事物都会随着时代向前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东西是没有的。古代就有不少主张变革的琴家,桓谭就主张琴曲创新,他公开主张“余颇离雅操而更为新弄”《新论》,古琴应随时代的脉搏而跳动,除打谱以外还可以改编,向古筝学习,要吸收当代优秀的民族音乐精华,如优秀的民歌、儿童歌曲可改编成琴曲。要弘扬伯牙精神,让古琴艺术走进人民大众,要关心少儿学琴,让古琴走进青少年,要支持创新和发展,让古琴走进新时代。成为与时俱进的民族音乐艺术瑰宝。
  六、古琴遗产的抢救和保护——五项措施
 
 古琴申遗成功之后,古琴遗产能否得到抢救和保护,古琴艺术能否进一步继承和发展,关键在遗产所在国对古琴抢救和保护措施是否得当有力。抢救和保护古琴遗产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国务院文化部的领导下,在全国人大、政协的关心和支持下,采取以下五项措施:
  1、文化部应迅立一个中国古琴遗产抢救保护指导工作委员会,简称:古指委,由文化部副部长兼任古指委主任。
  2、成立国家一级古琴学会——中国琴院
  3、建设一个古琴生产基地,扶持一批古琴生产企业
  4、定期举办中国古琴艺术节
  5、建立一个中国文化建设的纪念碑,流芳百世的形象工程——中国古琴博物馆
  如果国家和政府相关部门都重视古琴了,古琴艺术的抢救、保护、继承和发展就有希望了,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中国古琴这一古老的艺术将会焕发出年青的蓬勃发展生机。不久的将来,古琴艺术一定会走向世界。
  作者简介:
  田步高,男,1943年生于扬州,原从事教育事业,七十年代在扬州创办《小红花》艺术团,八十年代任扬州市少年宫教务主任,后开办扬州民族乐器研制厂,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器乐学会理事、中国乐器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乐器改革制作委员会副会长、北京古筝研究会会员、香港对外文化交流中心荣誉会长,七十年代参与扬州第*代古筝、古琴的研制。八八年《少儿百筝大齐奏》、九五年应邀赴成都、香港举办《百琴书画博览展》,琴筝双百成为企业文化的结晶。在扬州开办老年古筝培训班和十三期古筝师训班,并亲自教学。他倾心于中国民族乐器古筝、古琴的研制、开发、推广和普及,他集企业与事业于一身,是知名的实业家,《中国实业家大辞典》、《中国专家人才库》等多种辞书均有收编。
  

免责声明:机构动态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以及网友投稿,本网站只负责对文章进行整理、排版、编辑,是出于传递 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当前位置: 首页 最新知识 “人类口传与非物质遗产”——古琴的保护和抢救
本网站的一切内容只为更好的服务用户,并不保证所有的信息、文本、图形、链接及其他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内容仅供访问者使用参照,对因使用本网站内容而产生的相关后果不承担任何商业和法律责任!联系邮箱:15505413776@126.com

了解更多

@爱培训版权所有   鲁ICP备1102010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