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艺考需知的文学常识之中国话剧简史

2015年02月16日

  1907年2月,中国留日学生曾孝谷、李叔同等在东京组织春柳社,演出法国小仲马的名剧《茶花女》第3幕,同年6月,演出了根据美国斯妥夫人的小说改编的《黑奴吁天录》,这是中国人自编自演的第*出话剧。1908年,王钟声等在上海组织春阳社,继续尝试演出《黑奴吁天录》,此后又编演了《迦茵小传》。这二者的演出都以对话为主要手段而与传统戏曲相区别,被认为是中国话剧发端的标志,时称“新剧”、“文明戏”。

  五四时期,从欧美和日本留学归来的青年知识分子成为建设中国话剧的主力。他们一方面大力鼓吹并推动对西方戏剧的翻译工作——据统计全国在短短20年间就译介了欧美剧本约180种;另一方面也身体力行地模仿西方剧本样式进行创作。此时期创作走向成熟的欧阳予倩、田汉与洪深,被誉为中国话剧的三大奠基人。

  1920年,上海新舞台上演萧伯纳名剧《华伦夫人之职业》,并成立了民众戏剧社,标志着话剧正式走上中国舞台。

  1924年,洪深为上海戏剧协社执导《少奶奶的扇子》的演出成功,标志着中国话剧舞台艺术走向成熟,也确立了话剧的专职导演和正规排演制度。

  1928年4月,洪深提议,经由戏剧界同人附议,将这种效法西方的现代舞台艺术形式,命名为“话剧”。

  1930年代,话剧的普及程度逐渐加强,甚至出现了工人剧团和农民的话剧演出。此时期,23岁的曹禺创作了惊世之作《雷雨》(1934)。此后,《日出》(1936)、《原野》(1937)等相继问世,中国话剧文学已开始走向成熟。同时,在上海、北京等地,已经出现了为数众多的话剧明星,如王莹、赵丹、金山、石挥、白杨等等。

  1935年10月,红军在胜利完成长征后到达延安,陕北抗日根据地成为“红色戏剧”的故乡。

  在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日救亡斗争中,救亡戏剧在全国普遍兴起,各种形式灵活的独幕剧、活报剧、快板剧、街头剧都被用来表现现实的抗战内容,独幕剧《放下你的鞭子》是其中的代表作。

  1937年,由阳翰笙、洪深、田汉等在武汉发起成立了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号召全国戏剧人为抗战而奋斗。在沦陷了的上海,在重庆、桂林等抗战斗争的大后方,话剧演出蓬勃开展。中华剧艺社、上海剧艺社、中国艺术剧社和众多的话剧社团,演出了夏衍的《上海屋檐下》、《细菌》,阳翰笙的《塞上风云》、《天国春秋》,郭沫若的《屈原》、《虎符》,于伶的《夜上海》、《七月流火》,宋之的的《雾重庆》,吴祖光的《风雪夜归人》,陈白尘的《升官图》,阿英的《李闯王》,田汉的《丽人行》,曹禺的《北京人》等众多优秀作品,成为抗战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在这些剧作的舞台演出中,涌现了金山、赵丹、白杨、舒绣文、秦怡、张瑞芳、石挥、蓝马、刘露、孙浩然等众多知名表演艺术家。

  1942年,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场群众性戏剧运动从此展开,冀中冀西农村剧团达3200多个,群众演剧活动如火如荼。

  解放战争时期,众多进步的话剧社团又奔赴各个战场,对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话剧艺术迎来茁壮成长期。诞生了一批经典作品,如郭沫若的《蔡文姬》、《武则天》,田汉的《关汉卿》、《文成公主》,曹禺的《胆剑篇》、《王昭君》。尤其是人民艺术家老舍的《茶馆》、《龙须沟》等,成为中国当代话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当时的剧目中有两类*十分突出,一是表现刚刚过去的那场艰苦卓绝革命战争的作品,如《战斗里成长》、《万水千山》、《红色风暴》、《八一风暴》、《红旗谱》等;二是表现新生活的作品,如《丰收之后》、《青松岭》、《枯木逢春》、《布谷鸟又叫了》、《年轻的一代》、《霓虹灯下的哨兵》等,受到观众的欢迎。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央实验话剧院、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以及各地众多的话剧院团建立起来,开始正规的舞台艺术探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艺术成就引人注目,导演焦菊隐与演员于是之等人的组合,以及与剧作家老舍、郭沫若、曹禺等人的合作,使得它在舞台上连创辉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戏剧表演体系被引入,成为指导中国戏剧院校教学和戏剧院团演出的系统方法。

  1978年后,中国社会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一批及时反映时代潮汛的作品诞生,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巨大反响。《于无声处》、《丹心谱》、《报春花》、《血,总是热的》、《枫叶红了的时候》、《灰色王国的黎明》,先后引起轰动。同时,表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历史功勋的剧作如《陈毅市长》、《西安事变》、《彭大将军》等,也都掀动了民众的正义感情。

  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戏剧的实验之风刮入中国剧坛,理论界展开了一场关于戏剧观念的大讨论。话剧的舞台形式异彩纷呈,高行健创作的小剧场戏剧三部曲《信号》、《车站》、《野人》,呼唤中国话剧舞台形式的变革。之后,《对十五桩离婚案的剖析》、《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屋外有热流》、《街上流行红裙子》、《挂在墙上的老B》、《红房间、黑房间、白房间》、《魔方》、《山祭》、《W.M.,我们》、《狗儿爷涅槃》等作品用新颖的时空切割方法、灵动的换场形式、象征性的表现手法等舞台手段,打破旧有的范式,引来20世纪80年代后期舞台变革的大潮。

  导演黄佐临长期倡导的“写意戏剧”露出端倪,其*佳体现一是他本人导演的《中国梦》,一是徐晓钟导演的《桑树坪纪事》。

  20世纪90年代以来,话剧舞台一边继续延伸探索的趋势,一边开始对写实手法的回归。引人注目的作品有《天边有一簇圣火》、《同船过渡》、《商鞅》、《地质师》、《虎踞钟山》、《沧海争流》、《烟壶》、《生死场》、《厄尔尼诺报告》、《我在天堂等你》、《爱尔纳·突击》、《兰州人家》、《父亲》、《立秋》等。人们在探索新的话剧方向,小剧场实验也日益蓬勃开展。独立制作人的活跃,在戏剧制作和运转体制方面正探讨一种新的可能性。 林均

  春柳社创始人李叔同

  奠基人之一欧阳予倩

  导演制度的创立者洪深

  史学家、诗人、剧作家郭沫若

  中国第*个成熟话剧作家曹禺

  奠基人之一田汉

  人民艺术家老舍

  北京人艺演剧学派焦菊隐

  上海人艺导演、理论家黄佐临

免责声明:机构动态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以及网友投稿,本网站只负责对文章进行整理、排版、编辑,是出于传递 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当前位置: 首页 最新知识 编导艺考需知的文学常识之中国话剧简史

了解更多

@爱培训版权所有   鲁ICP备1102010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