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让少年儿童过早学习素描

2015年03月04日

  我所说的“素描”是指美术专业造型技巧意义上的素描,即我们常见的画石膏几何体、画石膏像等所谓的美术基础训练课程。

  中小学现在的素描教学观念依然延用五十年代前苏联的美术教学体系。从更新现代美术教育观念来看早就应该进行改革了(包括现在很多美术专业院校依然刻板地使用这一套教学体系)如果把它看成是教育学术观点问题我们大家尚可商榷,可是在中小学阶段作为美术课的评价标准来让学生学习“素描”是需要美术教育工作者重新认识和认真讨论的。

  前苏联的素描教学体系基本上是画家契斯恰科夫(1832年——1919年)总结的素描教学经验,是继承欧洲学院派传统及十九世纪后期现实主义绘画所建立的素描教学模式,在前苏联也不乏成功范例,问题是引进国内后我们在多大程度上吸收了契斯恰科夫素描的本质的内容,还是后来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认识上的偏差,总之,我们的素描教学多数采用契斯恰科夫的素描教学观点,数十年的“素描”教学观念变化不大,而且直接地制约着中小学整体美术教育观念的创新。

  随着学画画孩子不断增多,一些比较专业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孩子几岁开始学素描比较好?这个问题困惑了不少家长。素描固然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但绝不是学得越早就越好的。现在很多艺术形式趋于低龄化,好像什么东西都是学得越早越好。其实不然,素描就不宜学得过早,因为它不属于少儿美术的范畴,是专业美术的基础。严格来讲,13岁开始学素描就不算晚,西方国家更是提倡孩子从15岁开始学素描。但我们有些望子成才的家长似乎有些等不及了,而且有些画室或者培训班也出于招生的考虑,片面夸大早学素描的好处,大力宣传7、8岁孩子素描教学的成果,可以说这完全是在误导孩子和家长。为什么素描教学不宜过早,因为与色彩比较素描是比较理性的东西,而7、8岁的孩子童心未泯,理性思维能力较差。画素描是理性的,理性在于必须讲透视,而这时的孩子哪里懂得透视啊。几乎完全是凭感觉画画,但这种感觉是最宝贵,*丰富的,这种感觉就是形象思维,它是孩子心情的释放,情感的宣泄。开发这种形象思维,可以极大丰富孩子的创想能力,促进大脑的发育,培养孩子的绘画兴趣,这才是儿童绘画的根本目的。过早学素描则会束缚孩子的创想能力,儿童的天性完全被固定的几何形体和黑白灰的调子禁锢起来,心灵的翅膀被困住了,哪里还能自由飞翔呢?尽管他们简单机械的照猫画虎,有时也能画得像模像样,起初在人们的盲目赞扬声中还会还有些兴趣,但久而久之的枯燥的描绘是不可能培养孩子绘画兴趣的,反而会使孩子厌倦的扔掉了画笔,把一个本来极有绘画天赋的孩子给扼杀了。所以,孩子从10岁以上开始接触素描,11、12岁学习素描就已经挺早了,千万不要着急让7、8岁的孩子学习素描。一句话,不要提倡7、8岁的孩子学素描。  在我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中,开展“素描”教学是弊大利小,首先它扼制了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孩子形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幻想能力是丰富多彩的,充满个性的。每个人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感知世界的情感是不同的,甚至每个人的色彩感受也是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每个人的艺术表现方式和方法是不同的。作业和作品也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目不暇接,对每个学生来讲这种情感才是纯真的、稚拙的、充满梦幻的,具有蓬勃的创造力。

  笔者每次参观国际与国内交流的少年儿童美术作品展览,总是被孩子们画面里天真美丽的内心世界所感染,那些无拘无束的色彩、夸张简洁的形象所产生的意外、流畅的艺术境界是我们成年人无法比拟和模仿的。孩子们的这点童真是需要成人充满爱心的呵护,孩子们的这些艺术才能的流露是希望成年人来赞赏和肯定的。

  可是随着少年儿童年龄增长,教师或家长会严肃地告诉孩子不能随意地画,要学习一些“正统”的艺术,那就是“素描”。

  实际在教学中,很多学生喜爱画自己心中所想,心中所爱的形象,用自己形式来表达情感,我们的教师由于受根深蒂固的素描观念的支配,用素描造型的标准来衡量学生,比如“比例不准”、“立体感不强”、“结构不对”等,其结果是学生服从了老师的理念,却往往失去了自我,也许这一生都失去了自我那一点对艺术未来的信心。

  所谓“素描”教学是拿一种认识世界的标准去评价和要求学生,是呆板而专制的,也是用成人的认识和观察外界的固定思维模式来限制学生的个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抑制了充满活力的个性也就扼杀了创造思维能力,这种教育模式是不尊重学生的模式,违背学生成长规律的模式,我们说艺术不能等同于科学,评价的观念和标准不应该是的,千篇一律的。

  教学实践证明,多数学生或部分学生不理解素描的形体结构、空间,甚至是光影的造型原则,因为过于技术操作性,学生们往往困惑和畏难,对待素描教学采取回避的态度,而且,素描教学中自身也经常产生尴尬局面,这是常见的。

  同时,素描教学的评价标准,也是应试教育的衍生物,我们看到现在城市里开展的素描课,包括大小少年宫的素描学习班(还有所谓特长生的认定)都是用以前苏联素描标准来评价规定学生,为什么必须画几何体,石膏像呢?中等美术学校考这些东西,甚至很多大专院校也要考这些东西,评价的标准也是应试的评分标准。造成中小学美术教学的方向及评价标准向中等美术专业评分标准看齐,所有的美术教学改革的思路和变数都显得软弱、苍白……试问:我们整个城市无论大小学生都在拼命学习这些东西方向对吗?具体这种“素描”的意义有多大?50年代形成的模式现在还在延用需不需要改革,现在的课程设置和评价标准说白了,就是为了考试。问题是,我们艺术教育的核心就是这些吗?我们是为了推广全民艺术素质教育,还是只为了考试!

  试想,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画石膏吗?现代西班牙的毕家索、中国近代的张大千、齐白石、徐悲鸿小时候画什么?

  我们暂且放放对“素描”方法的探讨,回到中小学美术教学上来,我们知道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美术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美育教育,就现状而言,美术教材和课程设置都需要更替原有技术操作性及模仿制作性的结构,突破传统素描造型观念的羁绊,形成审美特征为主体的创造性思维训练为目标的教学框架,多年的思考和探究使我们意识到,兴趣和情趣是艺术教育飞翔的双翼,教与学是一个互动的关系,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和热情的投入,教学目标就难以奏效。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与他们的情感需求、心理需求及对艺术的渴望直接关联,唤起学生的情感、想象、幻想情境,是拓展学生创造力的关键,也是达到预期效果的重要教学过程。

  应该认识到美术的教材创新和课程创新尽量使更多的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带有人情味和趣味性,让学生乐于接受,沉浸在美与玩中,使学生真正具有美的体验与欢乐的感受,在选择教学内容的同时,还要注意从美术专业教学的观念和角度向情趣、美感、愉悦的方向移动,小学生和中学生都是心理成长过程中的孩子,都需要成年人的评价,激励和褒扬是教学成功的钥匙。寓教于美、寓教于乐必然符合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用新的内容和形式替代原有传统的以素描教学观念为主导的美术教学内容是时代的需要。

  多年的教学实践还可以得知,如果教师用“素描”(这一种的标准的素描)来要求每一个学生。一个班没有几个学生会是及格的,大多数学生肯定在评价标准之外而被淘汰。所以我认为改革美术课的评价标准是关键,同时主张少年儿童不宜过早的学“素描”,甚至初中阶段也不要硬性开素描课,因为它不科学,不尊重学生的个性心理发展。更无助于孩子的艺术创造能力的发展,要改变现状,这很要紧,关系到大多数孩子们都能够得到良好的美育哺育。要真正还给每个学生学习艺术的权利和信心,使每个学生都能认识美、参与美、享受美、创造美。

  笔者所言,不是否定素描,也不是要取消素描,问题是过去我们对素描的观念和认识太狭隘了,一方面要对素描进行再认识,更新意识观念、探索素描教学认识上的空间和深度。另一方面要改变美术教育的评价标准。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环节,改变美术教育的评价标准,不是降低美术课的教育水准,恰恰是从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从现代的美术教育人才的宏观上创新美术教学,根本是为了促进了学生的整体艺术素质的提高,不应该把素描造型水平作为美术教学的中心内容和目标。所以,我说少年儿童不宜过早学“素描”。

免责声明:机构动态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以及网友投稿,本网站只负责对文章进行整理、排版、编辑,是出于传递 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当前位置: 首页 最新知识 请不让少年儿童过早学习素描
本网站的一切内容只为更好的服务用户,并不保证所有的信息、文本、图形、链接及其他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内容仅供访问者使用参照,对因使用本网站内容而产生的相关后果不承担任何商业和法律责任!联系邮箱:15505413776@126.com

了解更多

@爱培训版权所有   鲁ICP备11020100号-1